AMD 最新筆電處理器 Ryzen 7945HX,憑著 Zen 4 架構、5nm 製程,在功耗、散熱有限的筆電平台中,能擁有目前筆電最強的多核效能,更在每瓦功耗贏過 i9-13950HX 約 54%。而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電競筆電,除採用 7945HX 筆電處理器外也具備最強的 RTX 4090 筆電 GPU,給予玩家更強悍的 A+N 新選擇。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PY 規格
系統:Windows 11 Pro
處理器:AMD Ryzen 9 7945HX、16C32T、64MB、5.4GHz Boost
記憶體:32GB DDR5-4800 SO-DIMM x 2
繪圖晶片:獨顯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16GB GDDR6、175W Dynamic Boost、內顯 AMD Radeon 610M
主螢幕:17.3" 16:9 QHD(2560x1400)、240Hz、IPS、100% DCI-P3、G-Sync / Adaptive-Sync、MUX Switch + Optimus
儲存空間:1 x 1TB PCIe 4.0 NVMe M.2 SSD
鍵盤:100% 配置、Per-Key RGB、2mm 行程
I/O 連接埠:1 x 3.5mm 耳機麥克風、1 x HDMI 2.1 FRL、1 x 2.5G LAN RJ-45、2 x USB 3.2 Gen1、1 x USB 3.2 Gen2 Type-C(DisplayPort / G-SYNC)、1 x USB 3.2 Gen2 Type-C(DisplayPort / power delivery / G-SYNC)
音效:2x Smart Amplifier 揚聲器、內建麥克風、Dolby Atmos、AI 降噪、Hi-Res 認證
網路:2.5GbE LAN、Wi-Fi 6E 2x2、Bluetooth v5.2
電池:4-Cell 90WHrs
變壓器:19.5V DC, 16.9A, 330W
尺寸:39.5 x 28.2 x 2.34 ~ 2.83 cm
重量:3Kg
視訊鏡頭:720p@30fps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電競筆電開箱 / Ryzen 7945HX + RTX 4090
最新 AMD Ryzen 9 7945HX 筆電處理器,採用 Zen 4 架構、5nm 製程的 16 核心、32 執行緒處理器,有著最高 5.4GHz Boost 與 55W TDP 等規格。此外,AMD 針對筆電處理器,特別優化 Voltage Range Tuning 讓 7945HX 的電壓、時脈曲線,能夠 100% 達到最高的 FMAX 單執行緒時脈,並新加入 Intermediate Memory States 狀態,優化更低的運作電源消耗。
↑ AMD Ryzen 9 7945HX。
↑ Voltage Range Tuning。
↑ Intermediate Memory States。
AMD Ryzen 9 7945HX 僅需 73W 功耗即可達到 Cinebench R23 CPU 33466 分的成績,相比 Intel Core i9-13980HX 可有著將近 54% 的每瓦效能領先。讓筆電有著更出色的效能,以及更長的電池續航表現。
↑ 每瓦效能領先。
新款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電競筆電,主要升級 AMD Ryzen 9 7945HX 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通過 Dynamic Boost 可達到 175 TGP 功耗的滿血效能,此外搭配 32GB DDR5-4800 記憶體、1TB PCIe 4.0 NVMe M.2 SSD 系統碟。
另一方面,17.3 吋 QHD、240Hz 的 IPS 螢幕,可擁有 100% DCI-P3 色域表現與色彩校色檔案。另一方面是筆電螢幕同時支援 G-Sync / Adaptive-Sync 同步,並使用 NVIDIA Advanced Optimus 讓筆電可在混合獨顯、內顯的 MSHybrid 與獨顯輸出模式中自由切換。
↑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筆電表面外觀,帶有背光的 ROG Logo,以及斜線條的造型設計。
↑ 霸氣的加長機尾。
↑ 變壓器使用 19.5V DC, 16.9A, 330W。
17.3 吋 QHD 1440p 240Hz IPS 電競螢幕 G-Sync / Adaptive-Sync 都支援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除了強悍的 CPU 與 GPU 外,採用的 17.3 吋 QHD 1440p IPS 螢幕也相當有趣,電競所需的 240Hz 高更新率、3ms 反應速度,給予玩家清晰、無殘影的遊戲影像,以及 100% DCI-P3 的色域表現,不論是 AAA 大作的細膩、影劇的畫面風格都能有著相當好的視覺體驗。
↑ 17.3 吋的大畫面,搭配鍵盤下方的燈光 bar,打造獨特的電競風格。
↑ 100% DCI-P3 的色域表現,能有著相當漂亮的畫面。
↑ 不論是遊戲、影音追劇也不成問題。
↑ 螢幕上方的 720p@30fps 視訊鏡頭與陣列麥克風。
最特別之處在於筆電螢幕支援「G-Sync 與 Adaptive-Sync」的同步功能,意味著筆電在 MSHybrid 模式下由內顯 AMD Radeon 610M 輸出時可開啟 Adaptive-Sync 同步,而當切換成 RTX 4090 獨顯輸出時則支援 G-Sync 同步,讓筆電玩家在遊戲時有著更滑順的遊戲影像,而這功能也是少數機種才支援玩家功能。
↑ 顯示規格 2560x1440、240Hz、8-bit、RGB。
↑ GPU Mode 為獨顯模式時,筆電螢幕支援 NVIDIA G-Sync 相容。
↑ GPU Mode 混合模式時,筆電螢幕支援 AMD FreeSync。
單鍵 RGB 背光鍵盤、100% 配置數字鍵盤、偏左大觸控板
大尺寸的筆電則保有 100% 配置、包含數字區域的鍵盤,而且鍵盤的第一排 ESC 與 F1~F12 等按鍵都保有分區間隔的設置,並在鍵盤上方提供 5 顆 M1~M5 快捷鍵,預設提供音量控制、麥克風靜音、風扇轉速、Armoury Crate 等功能。
單鍵 RGB 背光鍵盤,並保有 2mm 的按鍵行程,以及獨立區域但較小的方向鍵配置,筆電的電源鍵採用獨立按鍵,確保玩家不會不小心誤觸;只不過,筆電加大的觸控板還是偏左設置,倘若遊玩需要操作 WASD 遊戲時,左手有機會不小心碰觸到觸控板導致誤觸。
↑ 100% 配置、獨立 M1~M5 快捷鍵、單鍵 RGB 背光鍵盤、加大觸控板。
↑ Armoury Crate 提供 M1~M5 按鍵自訂功能。
↑ Armoury Crate 也提供筆電燈效調整功能。
I/O 配置:2.5GbE LAN、雙 USB 3.2 Gen2 Type C 與 HDMI 2.1 支援 3 螢幕輸出
筆電的所有 I/O 都集中在左側與後方,筆電空出右方的空間,讓玩家在搭配滑鼠使用時,不會被連接的線材給干涉,這樣的 I/O 配置對於桌面空間有限的玩家可說是相當友善。而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也提供相當充足的 I/O 擴充性。
筆電左側有著 2 個 USB 3.2 Gen1 與 3.5mm 耳機 / 麥克風;筆電後方則有 2 個 USB 3.2 Gen2 Type C 連接埠,這 2 個 USB-C 都支援 DisplayPort 1.4 G-Sync 顯示輸出,而中間這個還支援 USB Power Delivery 3.0 的充電供能,此外還有 HDMI 2.1、2.5GbE RJ-45 網路與 DC In 電源輸入埠。
↑ 筆電左側 I/O。
↑ 筆電右側沒有任何 I/O 配置,讓右方空間留給滑鼠操作。
↑ 筆電後方 I/O。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提供 3 螢幕外接輸出,包含自身筆電螢幕最多可有 4 螢幕的使用環境。外接時筆電的 HDMI 2.1 與 2 個 USB-C DisplayPort 1.4 G-Sync 輸出,都採用 RTX 4090 獨顯負責輸出顯示。
↑ 筆電最多 4 螢幕使用。
↑ 筆電的 HDMI、2 個 USB-C DisplayPort 都採用 RTX 4090 負責輸出。
ROG 智慧散熱技術、均溫板、雙風扇、4 出風
筆電底部則有著低調的大面積散熱開孔,以及多造型的橡膠腳墊撐起筆電下方的散熱空間。散熱設計則為持著 ROG 智慧散熱技術,採用大面積均溫板覆蓋 CPU、GPU、GDDR6 記憶體與供電模組,通過 4 組鰭片、雙風扇替筆電散熱。
↑ 筆電底部設計。
拆開底部外殼後,筆電內部採用大面積均溫板覆蓋 CPU、GPU、GDDR6 記憶體與供電模組,並採用 Thermal Grizzly 的 Conductonaut Extreme 液態金屬做為 CPU 與 GPU 的散熱介質。中央的均熱板延伸至筆電後方的 2 組散熱鰭片,至於筆電左右兩側的散熱鰭片,則藉由熱導管來傳遞廢熱。
↑ ROG 智慧散熱技術。
↑ D 件內部,拆開時要注意燈 bar 的軟排線。
↑ 均溫板上還雷雕 AMD Ryzen 與 NVIDIA GeForce 等字樣。
↑ 左側 CPU 散熱風扇。
↑ 右側 GPU 散熱風扇。
筆電提供 2 個 DDR5 SO-DIMM 記憶體插槽,已安裝 32GB DDR5-4800 記憶體。不過規格上指標示安裝了 1 根 1TB PCIe 4.0 NVMe M.2 SSD,但實際電路板上還保有 1 個 M.2 2280 SSD 擴充空間,沒意外應該是支援 PCIe 4.0 NVMe SSD。
↑ 2 個 DDR5 SO-DIMM 記憶體插槽。
↑ 2 個 M.2 SSD 安裝空間。
↑ 筆電電池 5845mAh, 15.4V, 90Wh。
Armoury Crate 監控、性能切換與 Advanced Optimus + MUX 硬體切換
軟體方面 ROG Strix 主要使用 Armoury Crate 軟體,首頁有著完整的系統資訊,以及 CPU、GPU、記憶體與風扇等資訊,更提供效能模式切換、GPU Mode 與系統設定功能。
筆電效能有著自訂、Turbo、Performance、Silent 與 Windows 等模式,手動自訂模式可調整 CPU 最高功耗與 Turbo 時脈,以及可替 GPU 進行超頻提升時脈與設定 Dynamic Boost、省電等功能,同時可針對 CPU、GPU 風扇曲線進行設定。
一般插電使用建議在 Performance 即可,而外出時則可切換至 Windows 或最低效能的 Silent 模式,至於需要遊戲效能或筆電運算效能時,可切換至 Turbo 或手動 Manual 獲得最大的效能,但相對風扇噪音也會來 40-50dBA 左右,大約是配戴耳機能夠忽略的噪音。
↑ Armoury Crate 首頁就包含監控資訊、效能模式、GPU Mode 等主要調整功能。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筆電支援「Advanced Optimus」與「硬體 MUX」的 GPU 切換功能。若 Armoury Crate GPU Mode 設定為 Standard,則會交由 Advanced Optimus(NVIDIA 控制面板)來負責切換筆電螢幕為 Optimus 內顯獨顯混合或是 NVIDIA GPU Only 的模式。
若玩家使用 Armoury Crate 提供的 MUX 硬體切換 GPU Mode 為 Ultimate 時,則會需要重新啟動筆電,重新開機後筆電螢幕就會變成 RTX 4090 獨顯負責輸出,而這時 Advanced Optimus 的功能則會被關閉,直到下次切回 Standard 模式。
換句話說,若懶的重新開機的玩家,可以設定為 Standard 模式,透過 NVIDIA 控制面板來切換 Optimus 與 NVIDIA GPU Only 模式即可。
↑ Armoury Crate GPU Mode 切換。
↑ Armoury Crate 提供的是硬體 MUX 切換因此需要重新開機。
↑ NVIDIA 控制面板則採用 Advanced Optimus 切換,切換時無須重新開機。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創作 PR、Blender、V-Ray 測試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效能測試,設定為效能 Turbo、獨立顯卡模式。筆電主要規格為 AMD Ryzen 9 7945HX、32GB DDR5-4800 雙通道、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 175W。
CPU-Z 檢視 AMD Ryzen 9 7945HX 處理器資訊,代號 Raphael、5nm 製程 16 核心 32 執行緒的筆電處理器,最高 Boost 時脈 5.4GHz、熱功耗為 55W TDP;記憶體為雙通道 32GB DDR5-4800。
↑ CPU-Z。
GPU-Z 檢視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 資訊,有著 9728 個渲染核心、16GB GDDR6 記憶體、GPU Boost 時脈 2090 MHz,並啟用 Resizable BAR,測試時驅動版本為 NVIDIA 531.68。內顯則是 AMD Radeon 610M。
↑ GPU-Z。
針對 Adobe Premiere Pro 2020 的轉檔輸出測試,這邊使用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測試工具,測試情境為使用 2160p 30/60 FPS 的影片,分別輸出為 H.264 – YouTube 1080p Full HD 與 HEVC (H.265) – 4K UHD 格式,並且比較單純 CPU 輸出與加入 GPU 加速的輸出效能。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在這項目獲得 8,124 分,藉由 RTX 4090 GPU 加速,讓 H.264 1080p FHD 輸出 20.7 秒、H.265 4K UHD 僅 43 秒完成輸出,可給與影音創作玩家最強悍的行動創作能力。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Adobe Photoshop 與 Lightroom Classic 則透過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測試工具;測試的兩個工作情境,Image Retouching test 為使用 Photoshop 進行照片的邊修,並記錄每個步驟的時間,而 Batch Processing test 則是批次使用 Lightroom 進行大量照片的調整與輸出。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獲得 9498 分的成績,影像編修 9841 分、批次處理 9168 分的成績,效能相當足夠讓影像工作者可隨時隨地邊修照片。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 CPU 與 GPU 的渲染加速功能,以及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
通過 Blender Benchmark 3.1.0 測試,RTX 4090 可達到 monster 場景 4228.66、junkshop 場景 2103.59、classroom 場景 2050 的每分鐘 Sample 數量,大幅提升 3D 渲染、創作的速度,更稍比 CPU 渲染來的快速許多。
↑ Blender GPU。
↑ Blender CPU。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分別針對 CPU 與 G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測試。
RTX 4090 採用 CUDA 運算可達到 2624 vpaths 的效能,改用 RTX 運算則可達到 3558 vrays 的能力。
↑ V-Ray Benchmark CUDA。
↑ V-Ray Benchmark RTX。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電腦效能跑分測試
CINEBENCH R20 與 R23,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這也是目前可快速評比 CPU 多核心運算性能的可靠測試軟體。
Ryzen 7945HX 在 CINEBENCH R20 有著 CPU 13321 pts、單核 749 pts 的性能,而在 R23 版本則有著 CPU 33814 pts、單核 1930 pts 的運算效能。
↑ CINEBENCH R20 與 R23。
Geekbench 6 CPU 測試採用資料壓縮、圖像處理、機器學習、程式碼編譯等綜合測試,來頻估處理器的單核心與多核心性能;而 GPU 測試,則包圖像處理、計算攝影、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等工作,並採用 OpenCL API 進行操作。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在 Geekbench 6 CPU 達到多核心 15647 分、單核心 2763 分;GPU 測試則有著 214996 分的成績。
↑ Geekbench 6 CPU。
↑ Geekbench 6 GPU。
AIDA64 記憶體測試,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採用雙通道 DDR5-4800 32GB 記憶體,記憶體讀寫 60057 MB/s、58863 MB/s、記憶體延遲 85.6ns。
↑ AIDA64 記憶體。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達到 9238 分的成績,這效能無疑能滿足文書工作、上網等電腦基本使用需求,一般電腦工作 11577 分、生產力 11096 分、數位內容創作 16654 分的成績,測試時 CPU 最高時脈記錄在5.43GHz。
↑ PCMark 10。
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則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與 Edge 等實際軟體進行電腦生產力效能測試。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達到 16388 分的成績,各項程式開啟、運行都可在 1 秒內完成,肯定能做為文書工作之用。
↑ PCMark 10 Application。
跨平台的電腦效能測試工具 CrossMark,則是由 BAPCo 所開發的免費測試工具,支援 Windows、iOS/iPadOS、macOS 與 Android 等平台,並針對電腦的生產力,如文字編輯、試算表、網頁瀏覽,以及創作類的相片編輯、整理與影片編輯等工作,再加上電腦反應速度進行測試。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達到 1997 分的總成績,Productivity 生產力 1846 分、Creativity 創作 2331 分、Responsiveness 反應 1589 分。
↑ CrossMark。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筆電使用 1TB PCIe 4.0 NVMe M.2 SSD,效能上 CrystalDiskMark 可達到循序讀寫 6727.02 MB/s、4926.68 MB/s 的效能。
↑ CrystalDiskMark。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快速測試筆電對於舊款 DX11 API、AAA 遊戲的性能表現,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測試,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獲得 43,037 分,而 1440p 的 Extreme 則有 26,009 分,更高 4K 2160p 解析度的 Ultra 測試則獲得 13,920 分,並獲得 Excellent、Excellent、Good 等評價。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在 1440p 的 Time Spy 測試上獲得 20,141 分,而 Extreme 則獲得 10,816 分,獲得 Great 評價。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3DMark NVIDIA DLSS 測試使用 Port Royal 光追測試場景,並分別測試開啟 DLSS 3 前後的效能差距,通過 DLSS 3 Performance 加速可讓光追效能從 30.23 FPS 提升到 120.50 FPS,約有 3.7x 倍效能升級。
↑ 3DMark NVIDIA DLSS。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 4 款電競遊戲效能測試
4 款入門電競遊戲《虹彩六號:圍攻行動》、《英雄聯盟》、《APEX 英雄》與《CS:GO》等遊戲,肯定是不少玩家都玩過、電腦有裝過的基本遊戲,測試為 1440p 解析度、特效最高設定。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於射擊始祖的《CS:GO》平均 525.4 FPS、《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平均 500 FPS、《英雄聯盟》平均 510 FPS 的效能,滿足電競玩家高刷新的需求。
↑ 4 款電競遊戲平均 FPS。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 11 款遊戲效能測試
11 款 AAA 遊戲效能測試,則以 1600p 解析度、特效全開進行測試,包含賽車遊戲《F1® 22》、冒險遊戲《古墓奇兵:暗影》、《全境封鎖 2》、《死亡擱淺》、《戰爭機器 5》、《霍格華茲的傳承》、《地平線:期待黎明》,當然也包含吃重效能的《邊緣禁地 3》、《碧血狂殺 2》、《刺客教條:維京紀元》與《戰神》等遊戲測試。
上述 11 款遊戲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平均達到 152.3 FPS 的效能,《地平線:期待黎明》平均 165 FPS,吃資源的大作《碧血狂殺 2》開啟 DLSS 平均達 124 FPS、《戰神》通過 DLSS 畫質加速達到 132 FPS。
↑ 11 款 AAA 遊戲平均 FPS。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 10 款光追 DXR 遊戲測試
10 款光追遊戲測試,則使用最熱門的《電馭叛客 2077》、《巫師 3:狂獵》、《Portal with RTX》、《蜘蛛人:麥爾斯·摩拉斯》、《極地戰嚎 6》與《惡靈古堡 村莊》,以及《控制》、《看門狗:自由軍團》、《漫威星際異攻隊》與《戰慄深隧:流亡》等遊戲,測試以 1440p 解析度、特效最高並開啟 DLSS / FSR 加速。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在這 10 款光追遊戲中平均達到 132.8 FPS,對於光追效能要求較高的遊戲《電馭叛客 2077》平均 103.3 FPS、《控制》平均 126 FPS、《巫師 3:狂獵》平均 118 FPS、《Portal with RTX》平均 131 FPS,隨著 DLSS 3 的 AI 補幀技術,讓光追遊戲有著更出色的畫質表現與高效能。
↑ 10 款 DXR 遊戲平均 FPS。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溫度測試
溫度測試,同樣設定為 Balanced 模式分別測試待機、AIDA64 CPU、Cinebench R23 與模擬遊戲的Time Spy Stress test(GPU)壓力測試,以及《電馭叛客 2077》遊戲後的溫度表現。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待機時 CPU、GPU 溫度在 58.9°C、42.5°C,而在 AIDA64 CPU 壓力測試 10 分鐘溫度來到 95.3°C,而 Cinebench R23 CPU 10 分鐘測試 CPU 溫度最高來到 95.3°C,測試時 CPU 瓦數平均到最高為 99-127w。
模擬遊戲的 Time Spy Stress test 測試下 CPU 96.2°C、GPU 79.2°C 的溫度,此時 CPU 功耗約在 55W 左右、GPU 169W-171W 之間,至於光追遊戲的測試《電馭叛客 2077》遊玩時 CPU 96°C、GPU 78°C,功耗約在 CPU 61.8W、GPU 165.9W。
整體來看,不知是 AMD CPU 溫度偏高還是 CPU 散熱有限,畢竟 AIDA64、Cinebench R23 甚至是 Time Spy 與遊戲測試 CPU 溫度都在 95°C 實在有點高;至於 GPU 散熱表現則相當不錯,最高僅 79.2°C。
↑ 溫度測試。
筆電測試時 Turbo 模式的風扇噪音較一般約 45dBA 左右,屬於配戴耳機聆聽音樂時會忽略的噪音值,而一般使用下設定在 Performance 模式即可。
至於遊戲時使用熱像儀拍攝筆電鍵盤表面,鍵盤最熱點在正上方與右側約在 50°C,但鍵盤區的 QWER 溫度僅 32.8°C,手托區域則是接近環境溫度。
↑ 熱像儀鍵盤表面。
↑ 熱像儀側面與鍵盤上方溫度。
↑ 筆電後方出風孔。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續航力測試
筆電續航測試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的 Modern Office 情境;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設定為 50% 螢幕亮度、Wi-Fi On、RGB Off、Optimus。
筆電在 Performance 模式下可達到 4 小時 1 分的續航時間,若切換到 Silent、最佳電源等設定,則可達到 4 小 30 分的續航時間,對於電競筆電來說算是基本。
↑ 續航測試。
總結
沒想到 AMD Ryzen 9 7945HX 筆電處理器能有這麼出色的效能,相比過往測試的 i9-13950HX 筆電處理器,7945HX 在 Cinebench R23 測試 CPU 多核心領先 21%、單執行緒小輸 -3%,而電腦系統測試 PCMark 10 領先 13%、CrossMark 小輸 -2%。而在同樣都搭配 RTX 4090 筆電 GPU 的情況下,在 1440p、AAA 遊戲平均效能上 7945HX 可達到 148.53 FPS,相比 i9-13950HX 平均 121.16 FPS 領先 22%。
而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不僅有著強悍的 Ryzen 處理器與 RTX 4090 筆電 GPU,可輕鬆滿足 2K、1440p 遊戲玩家,不論是 AAA 遊戲或 DXR 遊戲都有著足夠的順暢效能,即便外接 4K 螢幕也可滿足 60 FPS 的效能需求。
筆電採用的 17.3" 16:9 QHD 2K IPS 面板,不僅有著 100% DCI-P3 的高色域表現,更具備 240Hz 更新率、G-Sync 與 Adaptive-Sync 同步功能,讓玩家在遊戲時能有著更滑順、順暢的影像,倘若體驗過更新率同步 FPS 後的遊戲,這視覺感受肯定是一般筆電無法比擬。
只不過 7945HX 的溫度較高也是不爭的事實,即便遊戲時 CPU 偵測的溫度也居高不下,但筆電整體散熱、噪音表現來看還算是可接受範圍,倘若不希望 CPU 維持在這麼高的溫度,建議設定為 Performance 即可。
測試的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是搭配 RTX 4090 的最高規格,但台灣上架的則是 RTX 4080 的版本這台售價就壓在 NT$89,999 元,預算足夠的玩家想要一台旗艦電競筆電,A+N 的組合確實能有更好的 CPU 效能表現,也連帶讓遊戲效能跟著提升。
Intel Core i9-13950HX 筆電數據: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