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nakajima
查看: 4723
回復: 1

文章標籤: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T5 EVO 移動固態硬碟 玩家體驗分享活動

自信無懼 生活帶著你遨遊四方。高性能的 T5 EVO 在工作、創作、學習 ...

ZOTAC 40 SUPER顯示卡 玩家開箱體驗活動 --

頭獎 dwi0342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86366-1-1.html ...

FSP VITA GM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符合最新 Intel ® ATX 3.1電源設計規範 [*]遵從 ATX 3.1 推薦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0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放封印 極限超頻駕馭低延遊電競記憶體的力量Crucial DDR5 Pro 記憶 ...

[手機相機] 手機圈5大爭議技術:無邊框設計煩惱多

[複製鏈接]| 回復
nakajima 發表於 2015-5-25 13: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說現在的手機相似性很高其實一點都不為過,用戶很難從不同的產品之間找到配置之外的顯著差異點。據IDC公佈的最新數據稱,今年第一季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在1億部左右,同比下降了2.5%,同質化嚴重的現象讓手機行業不可避免的步入了平穩期。

用戶理性選擇的背後卻是手機廠商們絞盡腦汁的明爭暗鬥。的確,如何能再次帶動用戶的購買熱情成為了擺在面前的新問題。於是從2015年開始,一些有著新賣點的手機逐漸從大眾品牌中顯現。對此我從今年已經發布的以及曝光率很高的產品中為你盤點了五個爭議最大的新技術,或許它會成為你選擇時的決定因素。

一、Force Touch
手機圈5大爭議技術:無邊框設計煩惱多 - XFastest - img201505251029490.jpg
不久前發布的Apple Watch上,蘋果引入了Force Touch壓感觸控技術,這種技術能讓設備辨識按壓的程度,以此在Apple Watch如此小的螢幕上盡可能的實現更多交互方式。

此前發布的12吋新MacBook上,蘋果也是用了Force Touch技術,觸控板可以感受到兩個不同力度級別的按壓效果,比如按住觸控板先啟用第一層辨識,再用力按壓啟用第二層辨識,這樣就可以讓比較複雜的操作步驟得到簡化。

考慮到Force Touch的相對成熟,因此引入到下一代iPhone 6s中還是具備一定可信度的,目前外媒分析師也普遍預測下代iPhone 6s會加入此功能。

同一時間,韓國媒體Korea IT News引援來自供應鏈的消息稱,LG Display、三星Display、Japan Display以及其他面板供應商已經收到蘋果要求提供銀奈米線材料的要求,這種材料可以用於製造在更薄的觸控面板之中。

與傳統觸控技術相比,加入銀奈米線材料的觸摸面板會更柔軟,能更好感應手指的按壓力度,由此也可以推測Force Touch會加入到iPhone 6s中的可能性很大。

不過現在並沒有明確的消息表明Force Touch在iPhone上如何體現,相比Apple Watch,Force Touch在iPhone上可以賦予類似於觸控板一樣的更多功能,但學習成本以及維修費用也是問題。

二、虹膜、眼球辨識
手機圈5大爭議技術:無邊框設計煩惱多 - XFastest - img201505251029491.jpg
今年MWC上,來自日本的富士通公司為智慧型手機帶來了虹膜辨識技術,聲稱手機可以通過眨眼來解鎖。虹膜辨識相比指紋有著更高的驗證級別,可以用在解鎖、支付、密碼輸入等領域。

很快,在市面上我們就見到了相關技術的手機推出,包括中興Grand S3、vivo X5Pro、TCL 么么哒3S(TCL M3G)。這種眼球辨識技術是通過檢測眼球內的靜脈分佈實現。相比一般的的輸入方法,眼球辨識的體驗更好玩,而且也要比一般的密碼或圖案解鎖更安全一些。

可以想像到,未來一段時間眼球辨識作為系統的一個賣點會被更多智慧型手機所採納。不過目前來看技術也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應用範圍、辨識速度等等,另一方面,考慮到指紋辨識技術也是剛剛得到普及,其安全性可以滿足一般用戶的使用需求,眼球辨識真正會被多少人所採納還需要進一步的市場觀察。

三、無邊框設計
手機圈5大爭議技術:無邊框設計煩惱多 - XFastest - img201505251029492.jpg
在去年夏普曾經推出了兩款顯示無邊框手機,不過由於這款手機僅在日本市場登陸,因此並沒有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多大的影響力。不過從今年開始,我們已經看到nubia率先推出了無邊框手機,從視覺效果上它的確是無邊框螢幕,而且也不同於所謂的ID無邊框。

之前也反覆強調過,螢幕無邊框其實也僅僅是顯示效果上看上去是無邊框,實際上nubia Z9運用了2.5D玻璃折射的原理,躲避了LCD螢幕無法去掉的那道黑邊。

現在真正的無邊框產品應該屬於三星最新推出的S6 edge,它採用了雙側曲面螢幕,比之前的Note Edge的單邊曲面螢幕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塊螢幕不僅美觀,而且能作為一個訊息收集器,讓各種應用在這裡顯示。目前來看,國內手機廠商短時間內並不會推出類似於S6 edge這樣的產品。

不難推測,2015年下半年,市面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螢幕無邊框產品出現,在外形同質化嚴重的今天,這種設計確實可以吸引人們的目光,但隨之而來的機身厚重、螢幕易碎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煩惱。

四、USB Typc-C
手機圈5大爭議技術:無邊框設計煩惱多 - XFastest - img201505251029493-A.jpg
年初舉辦的春季蘋果發布會上,蘋果帶來了一款內置USB Type-C的新產品12英吋MacBook。其實在14年初,USB Type-C的概念就已經被提出,隨後在2014年8月開始量產。這種新的接口擁有更纖薄的設計以及更快的傳輸速度,同時Type-C支持USB接口雙面接入,解決了目前micro USB普遍存在的接入不便的問題。

USB Type-C的出現算是重新定義了連接性標準,讓電源接口、USB接口、DP接口、HDMI接口、VGA接口統一用USB Type-C承載。

今年4月樂視發布了三款手機樂1、樂1 Pro以及樂Max。當時人們關注的焦點都在生態系統以及ID無邊框設計上,其實並沒有關注樂視手機是首次採用USB Type-C接口技術的智慧型手機。

從我們實際測試的數據來看,USB Type-C最大的好處除了好插線之外,就是傳輸速度上的升級。我們測試過,同樣傳輸一個文件,採用USB Type-C接口的手機的速度要比iPhone 6的Lightning接口快4MB/s左右。

其實在樂視手機之前,先發布的NokiaN1平板其實也支持Type-C。可以預測,2015年下半年將會有更多搭載USB Type-C接口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相繼推出,不過你要有心理準備,隨身攜帶USB Type-C數據線是必須要做的。

五、雙鏡頭
手機圈5大爭議技術:無邊框設計煩惱多 - XFastest - img201505251029494.jpg
雙鏡頭其實也並非什麼新鮮技術,此前HTC曾推出的One M8就搭載了雙鏡頭,之後酷派與華為榮耀也很快推出了相應的雙鏡頭手機。一般來說,雙鏡頭分為兩種。

HTC One M8這種其中一個主鏡頭是用來成像,而副鏡頭則是用來實際探測景深範圍的,最終實現景深拍照、背景虛化等功能,同時還支持類似於Nokia專業相機的先拍照後對焦功能。

第二個好處則在於低光環境下能有更好的表現,副鏡頭可以分析哪些像素對現場的還原比較高,幫助手機抑制噪點,從而讓畫面擁有更好的畫質還原。

之後的酷派與華為榮耀的雙鏡頭則把那顆景深鏡頭變為了兩個相同像素的鏡頭,這樣拍攝的照片可以拼接成更高像素的樣張,在最終實現的玩法上也延續了HTC One M8的可調虛化效果。

在今年的CES上,華碩推出了一款擁有背部雙鏡頭的手機ZenFone Zoom,外形設計上採用和Lumia 1020類似設計,搭載1300W像素相機與3倍光學變焦鏡頭,也是一種雙鏡頭的衍變。

現在據9to5Mac曝光稱,蘋果下一代iPhone 6s將會採用雙鏡頭設計,不過暫時沒有確信的消息。

雙鏡頭在進光量以及可玩性上會帶來一些提升,但實際經過對比,與目前主流的單鏡頭在畫質提升的效果上並不算明顯,因此短期內用戶並沒有必須升級的必要,另一方面,從HTC One M9放棄雙鏡頭的事實也能看到這種技術目前並非是剛性需求。

總結:手機創新技術正在轉型
今天的智慧型手機行業已經足夠的成熟與標準化,我們很難看到井噴式的創新技術湧現,而以上我們提到的這些應該算是近期屈指可數的熱門看點。廠商推出新技術不應該以吸引用戶為出發點,就像指紋辨識一樣,只有真正讓用戶體驗到操作上的便利才算是一次成功的創新。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新生的技術其實也有著很大的改進空間,未來通過用戶不斷反饋在體驗上也會有一定的改進,最終仍然是用戶獲益。
admin 發表於 2015-5-26 18:50:15 | 顯示全部樓層
優質好文值得回文鼓勵,更多深度評測看這裡 https://xfun.cc/apx5u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4-18 17:11 , Processed in 0.115463 second(s), 61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