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8390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MSI SPATIUM PCle Gen5 NVMe SSD 玩家開箱

頭獎:a740828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88810-1-1.html ...

2024 三星SD記憶卡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2024 PRO Plus SD 記憶卡 [*]為專業人士打造 [*]釋放極限速度 [*]多 ...

Model D2 Wireless無線光學滑鼠 玩家開箱體

Glorious Model D2 Wireless無線光學滑鼠 高性能的Model D 2專為喜愛 ...

SUP-01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SUP-01緊湊佈局,“直”而強大(Compact Power, Redefined Layout)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機殼類 Cases] 鋁合金折疊美學!InWin POC ONE 開箱組裝 / 挑戰型 DIY ITX 機殼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InWin 創意折疊美學機殼「POC ONE」,將機殼解構成 11 片鋁合金與鋼材金屬件,預先透過橡膠環固定零件,讓玩家自行 DIY 組裝成 POC ONE 迷你塔式 ITX 機殼。POC ONE 更支援 3 個 120mm 風扇、1 組 240mm 水冷與 35.5cm / 3.5-Slot 的高階顯示卡,並支援 ATX 或 SFX 電供,讓玩家一邊透過互動 app 組裝機殼再組裝電腦。

規格
尺寸:302 x 210 x 411 mm、迷你直塔 / 橫放
重量:4.4 kg
材質:3mm 鋁合金、SGCC、PMMA
主機板相容性:Mini-ITX
前 I/O 連接埠:開機、USB 3.2 Gen 2x2 Type-C、2 x USB 3.2 Gen 1、HD Audio Combo(符合CTIA標準通用耳麥孔)
PCIe 擴充槽:3、提供 PCIe 4.0 排線
儲存空間:1 x 2.5”
附贈風扇:1 x Jupiter AJ120
風扇:後 2 x 120 mm、側 1 x 120 mm
冷排:後 1 x 240 mm
處理器塔式散熱器高度:115-140mm
顯示卡相容:長度 355mm、高度 62mm、厚度 3.5-Slot
電源供應器:PSII ATX12V 16cm(若安裝 240mm 水冷必須使用 SFX 電源)


InWin POC ONE 開箱 / 迷你直塔、橫放機殼

iBuildiShare 我裝我分享的新機殼「POC ONE」,延續 POC 首創的折疊創意並將原本金屬件彎折的設計,修改成使用橡膠環預先固定的方式,讓玩家在體驗 POC ONE 時無須煩惱金屬疲勞的問題,現在 POC ONE 想折幾次、裝幾次都不成問題。

InWin POC ONE 共推出兩個顏色:曜石黑與銀河銀,但老實說鋁件的質感真的要銀色比較好凸顯。而 POC ONE 出廠時採用折疊的扁平包裝,玩家需將 11 片鋁合金與鋼材金屬件,藉由螺絲與固定柱進行組裝,要先裝好機殼再一邊裝機。

POC ONE 屬於迷你直塔或橫放的機殼類型,內部配置為迷你機殼常見的雙分艙:主板 +  電源一艙、顯卡獨立一艙的設計,並標配一條 PCIe 4.0 排線,讓玩家可安裝 Mini-ITX 主機板、最多 3 顆 120mm 風扇、1 個 2.5” 安裝空間與 240mm 水冷相容。

硬體配置上若使用 240mm 水冷,必須安裝 SFX 的電供、主機板散熱器高度需小於 65mm;若安裝的是空冷則可支援 16cm ATX 電供、處理器塔式散熱器高度支援 115mm-140mm,倘若機殼後方有安裝風扇的情況下就只能裝 115mm 塔扇,反之最高支援到 140mm 塔扇。

至於顯示卡採用獨立空間,因此可支援長度 355mm、高度 62mm、厚度 3.5-Slot 的顯示卡,但是安裝高度較高的顯卡時,倘若使用新的 PCIe 16 pin 接頭需要稍微注意走線位置,以及接頭彎曲後是否能完整插入顯卡供電插座當中。


↑ InWin POC ONE 採扁平化的包裝出貨。


↑ 內部有完整的保護與重要的 QR-Code 資訊。


↑ 掃描 QR-Code 安裝 POC ONE 的教學 app,這樣才知道如何組裝。


↑ 依序將上層的機殼取出後,最後一層有著排線、前面版與螺絲等配件。


取出 POC ONE 機殼,這時還是展開的狀況,每片鋁件、鋼板件之間採用橡膠環固定,接著就依照互動 app 先把機殼裝好再裝機。


↑ 展開的 POC ONE 機殼。


↑ 採用橡膠環預先固定零件。


↑ 橡膠固定,讓零件保有可動性但又不會四散。


↑ 黑色款搭配霧白半透的壓克力。


配件中還有著組裝 POC ONE 需使用的金屬樑柱、塑膠固定件等配件。而螺絲盒子中則包含組裝用的螺絲、六角扳手與 SFX 電源轉 ATX 鎖孔的檔板。


↑ 機殼組裝用配件。


↑ 螺絲與 SFX 轉 ATX 檔板。


互動教學 app 讓我們先 DIY 把機殼裝好

安裝機殼前一定要先安裝 POC ONE 的互動 app,在 Assemble 組裝說明中,會有著 3D 動畫帶著玩家一步一步進行安裝。3D 動畫播放時按下暫停後,就可以利用右手邊的功能進行放大、旋轉的操作,確保每個步驟所用的螺絲、零件都正確。


↑ POC ONE 互動 app。


↑ 組裝頁面會有著 3D 動畫,並顯示所需的零件。


↑ 最後一步則是選擇要直立或橫放的組裝。


↑ 接著就是開始組裝電腦。


根據 app 先將顯卡艙的牆壁與固定扣裝上,接著就能將主板艙的空間組裝好。


↑ 先裝顯卡艙的固定扣。


↑ 立起顯卡艙的牆壁。


↑ 接著就能將主板艙的空間組好。


↑ 外觀件的螺絲都採用六角螺絲固定。


POC ONE 的結構則是靠兩側的金屬樑柱進行固定。接著就能依序裝入 PCIe 4.0 延長線、前 I/O 模組,到這步機殼算是組裝完畢。


↑ 安裝金屬樑柱。


↑ PCIe 4.0 延長線。


↑ 前 I/O 模組。


↑ 組裝到這告一段落。


直塔雙分艙主板 + 電源、顯卡在另一邊

POC ONE 組裝到這已經告一段落,只差直立時的把手未裝與橡膠腳墊還沒黏上去。曜石黑的 POC ONE 是黑色鋁板、鋼板,搭配橘色的橡膠環與半透明的壓克力板組成,機殼前方有著 POC ONE 的銘牌,而左半邊是主板、電供的空間、又半邊則是顯卡空間。


↑ POC ONE 外觀。


組裝時需要先鬆開兩側的固定螺絲,接著就能安裝 ITX 主機板、ATX 或 SFX 電供,以及 1 個 2.5” SSD 的安裝空間。這區最多可裝 3 個 120mm 風扇與 240mm 水冷,但安裝水冷時要稍微留意水冷管路徑,以免管線過度折彎導致散熱出現問題。


↑ 主板、電供、散熱安裝空間。


另一側則是顯卡的獨立安裝空間,採用 PCIe 4.0 延長線,支援長度 355mm、高度 62mm、厚度 3.5-Slot 的顯示卡。雖說規格上能安裝 RTX 4080 Super 創始版,但因為顯卡較高的關係,連接 PCIe 16 pin 電源時要稍微留意接頭是否能完整安裝。最後顯卡安裝時,要稍微留意主板 PCIe 16x 的插槽,畢竟機殼空間相當緊湊要稍微整理一下排線會比較保險。


↑ 顯卡安裝空間。


↑ 安裝 RTX 4080 Super 創始版。


↑ 要稍微留意 PCIe 16 pin 電源插頭與走線。


↑ 主板這邊的排線也要確實安裝好。


InWin POC ONE 組裝分享 / 極限 240mm 水冷 + RTX 4080S

最後我挑戰了他的最大極限,安裝 ITX 主板、240mm 水冷、3 顆 120mm 風扇與 RTX 4080 Super 創始版。先給大家看一下直立塔式的 POC ONE 外觀,在半透壓克力板與 RGB 點綴下,有著掛上模糊濾鏡的 RGB 燈效,而機殼上方則有著壓克力提把。

但老實說若能在半透壓克力板與金屬網孔門板選擇上,我會選擇金屬網孔門板,畢竟主板 + 電源在一起的狀況下,這個空間基本沒辦法藏線,半透或 RGB 對於迷你主機來說需求不大。


↑ 直立塔式 POC ONE。


↑ 正面造型。


↑ 右側則有著網孔散熱與前置 I/O 連接埠。


接著將 POC ONE 改裝成橫躺模式,需要將原本的提把改裝置底部,這樣才能讓主板這區有著散熱空間。實際組裝時需要注意 240mm 水冷的管線,千萬不要過度折彎管線以免散熱遇到狀況。

此外,POC ONE 附贈的 Jupiter AJ120 風扇支援串接設計,因此水冷或風扇的選擇建議挑選可以串接不需額外 HUB 的產品,像是這組水冷就是冷頭水泵直出 4-pin PWM 供電,而風扇我則改成 Neptune DN120 Pro 串接風扇,這樣組裝與整線就更便利。


↑ 橫躺的 POC ONE。


↑ 實際組裝後的空間。


↑ 橫躺時是左側連接 I/O;直立時則是上出線。


↑ 橫躺時要在顯卡前方提供支撐(可以用橡膠墊墊高即可),以免躺久了造成 PCIe 延長線插槽的損傷。


總結與散熱測試

InWin iBuildiShare 走著創新機殼設計,從金屬折疊的原版 POC 出發,考量到產品的耐用性的「POC ONE」利用橡膠環固定板件,讓玩家從 11 片鋁合金與鋼材金屬板件組裝成 ITX 塔式、橫躺的小機殼,貫徹 DIY 的我裝我分享的精神。

組裝時一定要搭配 POC ONE app,藉由 3D 動畫來瞭解機殼的安裝步驟,只不過 3D 動畫對於零件細節的掌握不足,尤其是使用小螢幕的手機觀看教學時更考驗眼力,因此每一步驟在安裝前建議多觀察幾遍,並挑選好所需的零件在一步一步進行組裝。

迷你塔式機殼的 POC ONE 在組裝上稍微有些挑戰性,畢竟要安裝大顯卡、240mm 水冷與 3 顆 120mm 風扇,在這麼緊湊的空間下進行極限安裝,就相對考驗各位玩家的手作功力。

實際測試,則使用 Intel Core i9-13700K BIOS 預設、RTX 4080 Super FE、Z790I Lightning WiFi 主機板與 240mm 冷散熱器。電腦待機時 CPU 43°C、GPU 38.7°C;在 FPU 壓力測試下 CPU 溫度較高 99°C 但一樣不影響 GPU 散熱;接著 FurMark2 壓力測試 GPU 71.4°C,而 3DMark Speed Way 壓力測試則讓 GPU 維持在 68°C、CPU 則是 49°C。


↑ POC ONE 散熱測試。


根據測試結果,InWin POC ONE 採用雙分艙設計下,CPU 的散熱僅 240mm 水冷的情況下確實有著極限,因此會比較建議玩家搭配 Core i7 非 K 或 Ryzen 7 或以下的處理器型號。至於 GPU 散熱自成一格的情況下,只要顯卡夠大張基本散熱都不差。

只不過 InWin POC ONE 目前台灣還為上架,如果你厭倦一般的機殼形式,想要玩點不一樣的 DIY 組裝機殼,InWin iBuildiShare 系列機殼肯定能滿足各位的 DIY 組裝慾望。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6-17 00:14 , Processed in 0.096282 second(s), 48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